我们整理了其中一些故事片段与大家分享。
分享嘉宾 | 郭丝露
转载自公号“么么妈要哒哒”(ID:momomayaodada)
派你去巴格达,给你半天考虑
被报社派到巴格达,对我来说是个意外。本来我是被派往乌克兰的。
那天我正在乌克兰使馆外,等着拿签证。忽然,编辑打电话,就说了一句:报社想派你去巴格达,给你半天评估一下,告诉我最后决定。啪嗒,挂了。
我彻底方了。知道这位编辑很擅长制造冷drama,但没想到会这么抓马。
乌克兰危机中的战争其实是一场所谓“有组织”的战争,军方会提前公布轰炸地点,敌我之间的分界也非常明确,甚至还有战时专用的媒体证件。
但巴格达完全是另一个故事了。那个时候极端恐怖组织ISIS距离巴格达市区是有十几英里,甚至已经有极端分子混在市民中,所以城市中时不时制造些炸弹事故扰乱民心。
不过,我并没有花半天时间考虑,几乎立刻就做出了决定:去。
很多人说我胆子大。但其实还真不是。这就像是给登山者攀登喜马拉雅峰的机会,或者给一个美食家吃世界上最好的食物。作为职业人,我没有理由拒绝。
没有公司愿意投保
出发之前,我就感觉,种种迹象表明,去那里真的很危险。
伊拉克使馆是我见过最冷清的使馆了。办签证的时候,工作人员看着你的眼神就像是在说:“你是怪物”。巴格达的对外交往几乎停滞,我第一次在五分钟之内眼看着一张纸,被变成了贴在护照上的签证。直到离开前,使馆工作人员,仍不死心的劝我们“不要去”。
出发前,我尝试过找保险公司,但没有公司愿意投保。我们买了防弹衣,但后来听说当地都是炸弹袭击,防弹衣直接没带。也买了对讲机,但在经过检查站时,即便拿出手机都会被要求停下来检查,更别提对讲机了。而巴格达城内,每隔200米就有一个检查站。
在美国的伊朗同学,他连发了十几封邮件,问我为什么不要命。
他们的劝说是很有道理的。当时,城内平均每天三起爆炸袭击。除了必须留下的政府工作人员外,几乎没有中国人。
所以,我几乎是在没有任何安全保障的情况下,出发了。
巴格达小鸟
出发前,我们和新华社、央视驻巴格达的记者取得了联系,解决了吃住的问题,新华社当时的站长特别好,帮了我们很多忙。
中央媒体在巴格达比较少跑突发,更多的时候,他们是领导,负责管理地方站,协调当地雇员的关系。酒店是他们的办公室,也是他们住的地方。
有一个央视的记者,在酒店养了一只鸟。这只小鸟不会飞,但从小就和人亲近,甚至愿意站在你的身上吃东西。
图:巴格达小鸟。神奇的是,在这个战火纷扰的地方,我得以有生以来第一次和一只小鸟如此亲近。
我们每天出去采访,各种兴奋遇到各种好故事,回酒店的时候有时候会看到站长在窗户前看,和我们招手。当时感觉是他特别可爱,又有点悲哀。
“被抓了”
巴格达人的性格,其实有点像我大东北。他们很热情,很能张罗,大大咧咧的。
有时候,我们带着相机经过检查站,对方问一问,聊两句就没事。但有另一次,我们经过绿区外,可能是大兵心情不好,把我们拦了下来,要检查相机。
我们拿出媒体的介绍信,说你们没有这个权力。但是根本没人理,直接把我们车引导了装甲车堆里。我们这才意识到,啊,被抓了。
我们挺怕的。因为之前听过一个故事:一个中国企业员工,在巴格达大街上用手机拍小视频,被拘留了15天,每天一瓶水、两块饼。
我可不想吃那些饼。
接下来,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和解释。相继来了好多拨兵哥哥,我严重怀疑其中几拨是专门过来“看”中国人的。
被围在人流密集的巴格达市中心,距离绿区很近,周围是政府军队,旁边就是车水马龙,我们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汽车炸弹。
忽然,一个兵哥哥开始大喊,并不断挥手。那一霎那,我的心真是提到了嗓子眼,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。
结果,一个身上挂了个壶的当地人走了过来。他拿出一个瓷杯子(注意,不是一次性的哦)从壶里倒了一杯浓稠液体,交给那个兵哥哥。兵哥哥笑眯眯的举起杯子,递给我。
我们全都松了一口气……原来兵哥哥是想给亚洲姑娘买杯饮料。
喝了一杯不明液体
但,我确实不想喝。巴格达的公共卫生体系基本没有,临出发前也没有人提醒我们打疫苗,我都不敢想象如果食物中毒,或者发生什么更坏的情况要怎么办。
当时的情况真的应了那句骑虎难下。
兵哥哥端着本子,不断的用手示意我喝,因为他的举动,气氛整个都放松了,大家脸上都笑着,全体盯着我。在这些殷切目光的压力下,我一口闷了那被枚红色的液体。
甜,非常甜。应该是某种糖浆和水的混合物。总之,我喝了让对方非常非常高兴,不断和我们聊天,虽然我们一句不懂,翻译也已经被他们带走。
图:虽然巴格达市区基本不可以拍照,但偶尔遇到会讲英文的nice兵哥哥,还是可以来上一张的。
又过了一段时间,翻译回来了,告诉我们已经解释清楚,只要删掉设备里的照片,就能让我们离开。
有枪指着你呢,如何能不从命?于是,我们删掉了此行相机里的大部分照片。
头巾和比基尼:巴格达姑娘的世界
关于巴格达女人,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。一次,我们采访回到酒店,发现那里正在举行婚宴,巴格达人能够善舞,婚宴上很多小姑娘翩翩起舞。
看到我之后,大家照例是一片轰动,许多女孩过来要和我拍照。期间,有一个姑娘会说英语,他和我说:我最喜欢你们了。我随口问了一句为什么。对方说:我最喜欢看韩国电视剧。
原来,他根本分不清韩国人和中国人。只知道是黄皮肤小眼睛的人,就对了。
可以看出,巴格达女孩对世界的认识是非常贫瘠的。在萨达姆时期,信息是被严格控制的,电视里只有两三个频道,播的都是关于萨达姆的节目,报纸也是被官僚体系控制。
直到美军进驻巴格达,这些女孩才第一次看到BBC, CNN的新闻,也第一次看到韩剧。分不清楚也是自然的。
图:巴格达一个商场
其实全世界的女孩都一样,喜欢追剧、吃零食、煲电话粥。但让我非常震撼的是,在局势如此紧张的情况下,巴格达的姑娘们还是在生活。
现在巴格达的同一个商场,可以既卖头巾又卖比基尼。这在萨达姆时期是不可想象的。
在商场里,他们看电影、吃饭,大学里,女学生们仍然包着最好看的头巾做实验。即便可能他们最敬重的老师不久前刚被枪杀。
巴格达男人:别的女人连手都碰不得
巴格达的男生总体比较保守。一开始,我在采访结束的时候习惯性的和他们握手,但翻译和我说,还是不要和他们握手,在他们的宗教中,不能够触碰家人以外女性身体。
后来,我把握手改成了鞠躬。
图:采访时刻意站的远一些。
此前,巴格达一直保留了订婚的传统。我们的翻译Amar就有一个未婚妻。不过,战争也让巴格达的婚俗发生了一些改变。
以前夫妻双方结婚前是不能见面的,但在如今混乱的局势下,朝不保夕,彩礼大多数人都出不起,规矩也就没那么多了。Amar和他的未婚妻早就是朋友,最近还因为冷战互不搭理。